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六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9:11 编辑整理:天津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101、国民参政会:是1938年根据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而成立的民意机关。据组织条例规定:国民政府对内对外的重要施政方针在实施前,必须交国民参政会议决。初期的国民参政会的确为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发表政见的场所,也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决议,推动了国家民主化的发展。但自武汉、贵阳失守以后,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发展,国民参议会日益成为国民党粉饰专制统治、欺骗人民的御用工具。

  102、简述战国时期主要的选官方式?

  (1)荐举之法。春秋时期就有荐举之法,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制度,当时各国贵族、官僚竞相养士,推举人才,朝中大臣和郡县官员也有义务定期向国君推荐人才,并实行荐举连坐,即推举者对被举者是否称职承担法律责任,以确荐举制度的有效实施。

  (2)自荐。战国时期游说纵横遍布天下,这些士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学到的知识在列国之间择主而事,他们通过直接给国君上书或游说等方式自己推荐自己。

  (3)除掌握知识和拥有能力的士阶层外,一般庶民还可以通过耕战而‘因功授官’,功较能更容易掌握,故此标准更易为大多数人所掌握,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也具有重要意义。

  (4)也应看到的是,在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的残余仍有很大程度的残留,以血缘关系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在战国时期官员选拔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03、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1)东汉末年必改刺史为州牧后,作为管理地方的高级行政长官的州牧多兼军职,这一传统被魏晋南北朝各政权所继承。魏晋以后,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地位十分低下。到南北朝时,单车刺史被取消,刺史兼领军政趋于制度化。此外,这一时期各政权在州上所设之官,如都督诸州军事,作为地方高级统兵武官,也同时兼管地方军事与行政。

  (2)这一时期郡之官制基本遵循两汉制度,设守及丞,魏时还恢复了都尉之制,但郡守多兼领军职,加将军之号,无军职之郡守地位低,为人所耻笑。

  从上述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高级地方政区的行政权已为武官所把持。在北方地区,还有一种完全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即军镇。十六国末,北方各政权将军事要冲驻军及其家属和所管人口与一般平民分开,称为‘镇民’,其辖区称称‘军镇’,长官称‘镇将’。镇将负责军镇内的军事和民政,实行军事化宣。军镇形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

  104、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积累的行政管理?

  (1)试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2)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保证行政管理的正确方向。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民族地区民主自治政府。

  (4)加强决策,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

  (5)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6)实行人民监察制度。

  (7)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保持行政机关的廉洁。

  105、简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民委员会在中央执行委员指定的范围内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但与大政方针有关者,必须事先报告中央执行委员会或其主席团审核批准。

  (2)人民委员会根据行政工作的需要和分工负责的原则,设立各种人民委员部和各种职能性的委员会,作为人民委员会行使国家行政权的职能机关。

  (3)人民委员会的直属机构还有邮政总局、国家人民银行、中央出版社、中央印刷局、外贸总局、中央合作总社、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国》、总务厅、中华苏维埃大学等。

  106、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107、试述秦朝时期军相制度的变迁?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经历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1)丞相制:

  丞相制是秦至西汉初年的宰相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独相制,虽个别时期曾设立左、右丞相,但其中也仅有一个负主要责任。这一时期的丞相权力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组织草拟法律;在司法上有劾案查官及行诛罚权;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特别是在不设太尉期间更是如此;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

  (2)中外朝制

  随着皇权的上升,汉武帝开始贬低丞相,不仅在礼仪上贬低丞相,而且在组织机构上也蓄意分割相权。其方式是实行中外朝制,以架空相权。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退居执行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中外朝官制的实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皇帝通过中朝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指挥国家的行政活动。

  (3)三公宰相制

  汉成帝时,从宰相制度本身入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即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被一分为三,一相制为三相制所取代。

  (4)尚书台

  中外朝制形成后,中朝机构地位崇高,成为事实上的中枢决策机构,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并未因此完全解决,皇帝在削夺丞相的中枢决策权后,又蓄意削夺其事权。这导致了内廷办事机构尚书台的成立。

  秦及西汉初年,尚书是少府属员,并无特殊权力。从汉武帝时起,尚书的事权逐渐扩大,并随之成立机构。东秦及西汉初年,刘秀建立起庞大的尚书机构,并正式称尚书台。尚书台长官总典纪纲,无所不统,从制度上取代了三公宰相的行政决策参与权,自此以后,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国家行政机关。

  尚书的职权远高于三公,但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尚书台仍隶属于三公属下九卿之一的少府,以尚书指挥三公必然在行政运行中产生矛盾,影响政令的推行。为解决这一矛盾,又创立领或录尚书事的制度,即用内廷高官领或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以使尚书台所作出的决策在三公府得以顺利执行。这样,领或录尚书事成为真正的宰相,三公仅是名义上的宰相而已。

  108、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设计的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南京临时政府立法建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相比较,有一个很大的区别点,即不是采取总统制,而是采取责任内阁制。

  (1)根据《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由临时参议院选出,享有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统率军队、制定官规官制、任免官员、和战、戒严、荣典、赦免等权力,但是这些权力的行使,要受到四个方面的限制:

  ①参议院决议的限制,参议院可以通过决议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

  ②参议院同意权的限制,总统上述权力的行使大多都要经参议院同意;

  ③国务员副署的限制,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④事实上的限制,如军政、军令权等事实上都是由专门机关行使的,总统难以与闻。可风,依《临时约法》,临时大总统只是一种负实际行政责任的单纯的国家元首。

  (2)《临时约法》赋予了国务总理和国务员以实际的行政责任:

  ①从国务员的产生看,国务总理由大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其余国务员则由总理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由总统任命。所以,国务员实际上并不对总统负责,而是对参议院负责。

  ②在国家行政活动中,‘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均须国务员副署,如认为发布的命令不合适,国务员有权驳回。

  ③从国务员总理的地位看,他是国家的实际行政首长,也是国务员的首领,对于国家行政事务负有全面责任。国务总理不仅是国务会议的主席,而且有权中止各部总长的命令和处分,并可对地方长官发布调令和指令。可见,《临时约法》所设计的行政体制不再是总统制而是责任内阁制。

  (3)《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是有其现实原因的。当时,南北议和已经告成,孙中山按协议即将让位于袁世凯,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显然是包含着限制袁氏专权以保民国的目的的。

  109、中外朝制:指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级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退居执行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夫位。中外朝制的实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确保了皇帝作为国家行政首脑的地位,皇帝通过中朝可以更直接的、更有效地指挥国家的行政活动。

  110、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皆以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其世袭其职。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受边州都督和各都护府的统领。

  111、幕僚长制: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推行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国民政府把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着重负责工作。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就称为幕僚长。提倡幕僚长之目的,是要各级幕僚长负起责任,不要事事推给主管长官,妨碍主管长官对重要政务的筹划与处理。但由于幕僚长负责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的命运。

  112、以党透政:是战后国民党为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活动的监督所推行的工作方式。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规定:凡本党决定的政策,由党部提交同级政治委员会决定后,命令从政党员于政府中制定方案,作为施政的依据,并检查其成效。同时,在民意机关和群众团体的党员中遴选若干人,组成党团,指导执行党的决议和各项方针政策。

  113、军事管制委员会:是在人民解放区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的领导下,新收复的大城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的军政领导机关。实行军事管制是临时性、过渡性的措施。军事管制委员会作为人民民主政权的一种过渡性的组织形式,在肃清反革命势力,安定社会秩序,帮助建立人民政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14、简述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监察制度?

  (1)秦汉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这时的监察权和行政权胶着在一起,副丞相的身份使御史大夫也受丞相的统制,并未成为独立于行政之外的政治实体。御史大夫的属官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御史丞相为首,在御史府协助御史大夫处理政务,二是以御史中丞为首的设于宫内的部分官员。从职责分工来讲,御史丞侧重于协助处理御史大夫副丞相职务的事项及施政过程的行政监察,御史中丞则分管皇帝直接交办的监察工作。

  (2)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宰相制度的变更也使监察组织发生变化。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后,不再担任监察的任务。与此同时,专门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御史台虽名义上仍隶属于少府,但实际已独立执行监察的职能,这标志着监察权开始同行政权相分离。御史中丞纠察百官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督部刺史纠察地方官员,二是通过侍御史、殿中执法纠察中央官员,三是通过公卿奏章,纠察百僚。

  115、简述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

  清朝议政的会议形式有议政王大臣议、廷议、九卿议、阁议等。

  (1)清朝前期,由议政王和议政大臣组成的议政大臣会议议处军国大事,这是氏族制度残余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反映。清军入关后,议政王大臣仍作为最高权力机构行使其中枢决策的功能。康熙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达到顶峰,但议政王、议政大臣均为守旧势力的代表,康熙亲政后,深感这种议政制度严重削夺了皇权,便通过裁减议政人员人数和缩小议政会议的职权范围来冷落议政大臣会议,先后以南书房、内阁作为皇帝议政章诏的工具。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完全衰落。

  (2)清朝对一些涉及面广或业务性强的重大政务,常召开廷议和九卿议,也可以奉行阁议。清朝廷议通常由内阁大学士、都御史、亲王参与,如所议涉及军事,正、副都统,将军皆可作为廷臣参加会议。凡专门问题或涉及廷臣本身之事而不便令廷臣自行研究的,则下九卿议。清朝九卿指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有时皇帝为求慎重,先将某事交六部某部研议,然后再将某部拟议的方案下九卿再议。

  此外,凡有大政还可交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奉行阁议。以上廷议、九卿议、阁议的结果最终由皇帝独断。

  116、簡述1947?南京國民政府改組後與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同及其性質?

  (1)1947年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与抗战期间的国民政府有如下三点不同:

  ①扩大国民政府委员的职权。

  ②吸引部分国民党以外人士参加,号称是‘多党政府’、‘联合政府’。

  ③试行行政院负责制。行政院根据国务会议的决议,对行政事务‘负全责’。但国民政府主席的权力并没有削弱。

  (2)改组后的国民政府是‘由训政达到宪政之过渡期间’的政府。虽然吸收部分国民党以外人士参加,但并未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专制政体。

  117、简述1948年,‘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

  1948年‘行宪国大’召开后,由于整个政治体制的变化,南京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和决策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1) 总统处于行政决策中枢地位。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责任内阁制,而不是美国式总统制,但宪法同时给总统独裁留下了充分的活动余地。同时,《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还赋予总统以‘不受宪法有关条款限制’的紧急处置权。

  (2) 行政院的决策。行政院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有大量的决策活动,决策均由行政院会议作出。但是,行政院的决策多带有技术性,是为了总统或立法院提供方案和建议,供总统或立法决断。

  (3) 国民党对行政决策的控制。宪政时期,国民党已‘还政于民’,理应不再干涉行政事务。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蒋介石任总统期间,一些重大决策均可以总统名义作出,而不必以国民党中央名义出现。但1949年1月蒋介石引退后,没有总统名议的遮掩,他仍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控制着政府的人事权、军权指挥权、财政权和行政权。

  118、简述为解决政权建设迅速发展和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矛盾,人民民主政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结合民主选举,大量选拔工农积极分子,充实各级基层政权。

  (2)从军队中抽调有一定工作的干部战士留在新解放区担任行政干部。

  (3)通过增设副职,为夺取全国政权储备干部。

  (4) 通过举办各种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新政权培养和造就干部。

  (5)争取和改造旧政权人员,特别是旧政权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以解决新政权建设的需要。

  (6)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民主政权,发挥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119、试论西周王朝的行政决策与联络方式?

  由于西周王朝是等级君主的国家结构,在行政决策与行政联络上分为上下级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和平级间的横向决策与联络两种方式:

  (1)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纵向的行政决策,指中央朝廷、诸侯和卿大夫小朝廷的层层行政决策,其共同特点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最后决策权由君主儿独掌。

  中央朝廷行政决策的最后决断权掌握在周天子或其代理人手中,其核心精神是国务由一人裁定以示天下一主。决策地点除朝廷以外,还可以在宗庙、效野、军旗以及巡狞之地。参加决策会议的人数亦无一定限制,通常是辅贵族,由他们协助王作出决策。涉及四方诸侯的事务,常要利用‘巡狞’或‘朝觐’待礼仪形式,在征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祭天的仪式将政令加以发布。

  巡狞是周王在效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朝廷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朝觐则是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涉及个别国家的问题,天子可在述职后立刻决断。如有涉及多国的共同问题,则在朝觐后奉行‘殷同’之礼,即天子带领诸侯群臣在效外设坛,经协商后向诸侯发布政令。诸侯与卿大夫间的决策与联络方式大体与此相似,上级对下属均有巡狞之权,且其巡狞范围依其实力而定。

  上下级的纵向联络除巡狞、朝觐的述职以及天子发布政令这种直接联络沟通方式外,还可间接联络沟通,即由天子派使臣慰问诸侯,或诸侯遣使臣朝见天子,称为聘。

  (2)横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诸侯之产是、卿大夫之间的联系与决策,按照‘朝会’、‘聘问’等礼仪形式进行。

  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和‘会’两种形式。朝指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会则是诸侯彼此在国都之外的效野拜会。无论是朝还是会,各方君主均可达成某些协议。此外,还要奉行一种在神前发誓的杀牲饮血议式,称为‘盟’。会盟成为西周时期诸侯之间、卿大夫间进行决策的重要形式。

  朝会乃是一种直接沟通方式,另有‘聘问’这一间接沟通方式,即诸侯派使臣互相访问。其中‘问’是一种小聘,礼节规格不高,可随时奉行。大聘称‘殷聘’定期举行,且礼仪隆重。诸侯通过聘问达到沟通感情,协商关系的目的。

  120、试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尽管近代中国行政管理走过的是一条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道路,但其改革和进步的趋势仍然清晰可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清晰度越来越明显,最后终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标志,翻开了中国行政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1) 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原有的行政体制进行了局部的改革。甲午战争后,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旧的行政体制又得到较大范围的改革。但是这次改革的成果与变法运动一起很快被顽固派扼杀了。在随后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中,传统的行政体制在保证皇权至上的前提下,又作了尽可能的改革。尽管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装潢门面,却也显示出历史进步的不可抗拒性。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将行政体制改革大大地推进一步。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确有许多新的东西,行政体制是新的,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是新的,行政管理的思想和原则也是新的。所有这些,都给以后历届政府的行政管理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辛亥革命后历由统治地位的政府尽管并没有认真按这些新的东西去办,有的甚至又重新举起帝制的旗帜,但在大多数场合下,还得打着这些东西作为招牌,并不断地对旧的管理体制作些修改和改革。因为改革已成为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要逆历史潮流而动,拒绝改革,不仅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且将会被历史潮流所吞没。

  (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无民主,而受封建主义压迫,长期的闭关自守导致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但是,近代中国毕竟不同于古代中国,由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新的社会因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夹缝中逐步成长起来: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形成,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再加上世界大潮的推动,中国社会终于跨入了近代化的门坎,国家行政管理也日益趋向民主化和科学化。在行政体制方面,自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国家行政机构从名称到职能都发生了变化。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时间不长,但孙中山确立的总统制、内阁制、国会制形式,三权分立、五权宪法等政权组织原则,以及权力合理配置、职能合理划分等管理思想,对后世行政管理都有很大影响。至于国民党统治时期,更是以高扬孙中山民主共和国的旗帜,鼓吹通过军政、训政达到宪政,最后实现孙中山‘还政于民’的民主政治理想而号召的,其中不乏虚假和变形的成分,但在形式上确有一些新的色彩。

  在施政过程方面,随着封建专制政体的被推翻,延续了几千年‘干纲独断’、‘腾即国家’的寡头决策体制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的委员会议制。尽管实际运用中常常变形走样,但这种变化的意义不可低估,它是行政决策民主化的先兆。

  在人事行政方面,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终于结束了已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以‘八股取士’为中心内容的科举制度,为人事管理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国民党统治时期,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制度的出台,标志着人事管理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近代中国,政权林立,进步政权和反动政权同时存在于中国这块土地上,在这诸多的政权中,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异军突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行政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根据地行政管理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而且代表了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为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上是“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六”的全部内容,关于更多天津自考资讯,请关注《天津自考网微信公众号》或者点击在线咨询 >>

本文标签:天津自考 历史类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六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tj.com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tj.com/lsl/9648.html



《天津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天津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