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本科——论说文(精读部分)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7:39 编辑整理:天津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篇 《季氏将伐颛臾》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文体知识。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本篇是一篇记言散文,属于论说文中的驳论文。
 三、主旨。
  本文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
 四、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写孔子听到冉有、季路通报季氏将伐颛臾后的回答。主要阐明季氏不该攻打颛臾的理由。
  第二段写孔子听到冉有说出推卸责任的话以后做出的回答,主要说明冉有、季路对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段写孔子听到冉有为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辩解时所做的回答。指出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季氏忧虑颛臾近于费,而在于萧墙之内之患,同时阐明治国治家应用文教德化的主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那么这篇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呢?它的特点是先揭示论题,交代引起辩论的原因,摆出应驳的靶子,清晰地表现出论辩双方的论点。然后引古语、用比喻,有利地驳斥了冉有的推辞,最后深入一层提出原则,讲清利害,指出实质,提出主张,形成了围绕中心论点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驳论点、驳态度、驳论据,层层深入,步步紧逼,全面地进行了驳斥。在驳论时,批驳与论说相结合,破中有例,一方面进行驳斥,一方面阐明孔子的主张,使驳论有充分的说服力。
 五、写作特点。
  这里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创作特色。
  (一)应驳的靶子明确,批驳的论点鲜明。
 文章的开始就提出了应驳的靶子,所以说对应驳的论点明确,同时批驳的论点也鲜明,正如第一段孔子批驳的“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不仅观点鲜明,甚至带着鲜明的感情色彩。
  (二)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几点呢?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三点:
 (1)先王以颛臾为东蒙主,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颛臾是鲁国领土的一部分,即“且在邦域之中矣”。
 (3)颛臾是国家的臣子,即“是社稷之臣也”。
  无论从历史情况,还是君臣关系来说,都不应该攻打颛臾。
 (三)论据的多样性。
  本文运用了三种论据:
 (1)是以历史材料作论据,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是以现实事件作论据,如颛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辅佐即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是以名人名言作论据,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四)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了驳论,破中有利。
  文章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的三段话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议论:
 1、先报告了季氏将有失于颛臾的事,孔子用历史和现实批驳了他们,之后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颛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既而冉有推卸责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最后,冉有又提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此时义正辞言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指出应该以修文德来治国,并尖锐地指出其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
 (五)运用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以增强说理的力量。
  本文第二段中孔子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先是用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说明他们辅佐季氏的失职。“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这一比喻有双重语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作颛臾被消灭,这是一层语意。
  第二层语意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出于柙”行凶,“龟玉毁于椟中”是看管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比喻含义丰富

[1]           ...

以上是“大学语文本科——论说文(精读部分)”的全部内容,关于更多天津自考资讯,请关注《天津自考网微信公众号》或者点击在线咨询 >>

本文标签:天津自考 串讲笔记 大学语文本科——论说文(精读部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zikaotj.com

本文地址:http://www.zikaotj.com/cj/6917.html



《天津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天津自考便捷服务